小鹏轿车喊话特斯拉造车新势力竞赛加重

2020-05-11 14:59:14  阅读:7674+ 作者:责任编辑NO。姜敏0568

小鹏正式开始“喊话”特斯拉。

4月25日,小鹏汽车发布公告,对特斯拉指责前员工、小鹏汽车现员工曹光植窃取特斯拉无人驾驶系统Autopilot源代码一事的相关诉讼事宜做出回应。

在公告中,小鹏汽车称自诉讼至今为期一年的时间里,特斯拉所极力表现出来的一切尝试,都显示出对一个年轻竞争对手明显的霸凌行为,而不是就事论事地试图解决曹光植的法律案件。

小鹏汽车方面告诉财经网汽车,发布此公告的起因是因为近期特斯拉要求法官对小鹏汽车施加压力,迫使其披露无人驾驶源代码,并上交硬盘中相关信息的法证图像,特斯拉甚至想让曹光植亲自站出来接受采访。

曹光植事件回顾

曹光植2017年4月24日正式入职特斯拉,工作期间主要担任“计算机视觉科学家”的职务。

2018年12月期间,曹光植返回国内,前往小鹏汽车总部面试并收到书面录用通知。

2019年1月4日,曹入职小鹏汽车,成为“感知团队负责人”,主要负责“开发和交付用于生产汽车的无人驾驶技术”。

2019年3月21日曹光植被特斯拉起诉。

小鹏在声明中表示,过去一年里小鹏汽车不隐瞒任何东西,一直努力协助该案调查,但至今没有一点证据显示小鹏汽车存在滥用特斯拉商业机密或其他不当行为。

一年多来,小鹏向该案提供了大量协助,并主动提供了曹光植工作电脑的电子备份。此外小鹏汽车也允许特斯拉在法院的保护令下,接触截止2019年3月21日(即曹光植被特斯拉起诉之日)公司的源代码存储库以进行取证。

从获悉该讼案件之日起,小鹏汽车就聘请了专业第三方机构进行法律调查取证。目前尚没有证据证明,任何特斯拉的源代码、商业机密或受保护的机密信息传到小鹏汽车公司及其系统。

在2019年7月的答辩状中,曹承认曾在2018年底向个人iCloud账户上传了包含Autopilot源代码的zip文件,但否认窃密,并表示没有将任何特斯拉无人驾驶相关商业机密转移至小鹏汽车,也没有为了新雇主的利益使用这些材料。

所以,曹上传特斯拉Autopilot源代码至个人账户一事已经确凿无疑。但案件的纠纷在于,曹有没有向新雇主小鹏汽车提供这些材料,以及小鹏汽车有没有私下接触过这些材料。

尽管不是被告,但小鹏汽车在2019年3月22日获知曹被起诉之后,就立刻接管了曹的工作设备作证据保全,并展开第三方发证调查,结果显示没有一点特斯拉的信息被转移到小鹏汽车的系统中。

双方矛盾的焦点在于,小鹏汽车认为,从曹光植入职之日起,到特斯拉提出诉讼之日,也就是2019年1月4日到3月21日,这段曹光植的工作日志可以公开接受检查。

而特斯拉要求小鹏汽车 提供从2018年11月1日起为其无人驾驶汽车技术起草、测试或使用的"所有源代码"(即曹加入小鹏汽车、甚至开始与小鹏汽车面谈之前),包括所有修订、修复和更新。

小鹏汽车表示:“特斯拉没有一点基础直接审查小鹏汽车源代码。小鹏汽车的源代码高度保密,对小鹏汽车的业务至关重要。它是小鹏汽车无人驾驶车辆运营的核心, 大量资源已用于创建该源代码,平均有70名工程师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就这些代码进行了大量工作,至少花费了数千万美元来创建、维护和改进。 它对小鹏汽车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小鹏汽车始终将其视为高度机密,并且仅仅向必须使用它的员工提供。 这根本不是公司会与任何第三方分享的东西,更不会向竞争对手提供。”

特斯拉认为,源代码信息可能已通过被摧毁的U盘引入小鹏汽车。

与特斯拉有关的“法律战”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财经网汽车,特斯拉作为电气化领域的先驱者,一举一动都会受到更高的关注。很多企业会通过控告特斯拉来达到成为舆论焦点的目的,所以特斯拉的成长过程经历了无数的被控诉。

在百度搜索“特斯拉被控告”结果有28300条。

今年4月,44 岁的日本男子Umeda Yoshiro发生了一起小型车祸,而受害人与其他人一起站在东名高速公路的外侧,下车查看碰撞的状况。肇事的 Model X 处于 Autopilot 状态,它的前车为了避开前面车祸的现场而切换车道,Model X 的自动驾驶系统未能察觉这个状况,而加速撞上了人群,并造成受害人死亡。

这不是特斯拉 Autopilot 第一次闯祸,2018 年也发生过 Model X 自撞水泥护栏的死亡车祸。尽管特斯拉官方尚未对这起诉讼发表回应,但可以预期,特斯拉会再次强调,Autopilot 仍需要驾驶人专注路况,而不能怪罪于系统设计。这次提告的梅田先生家属认为,特斯拉 Autopilot 缺乏监控驾驶状况的功能,同时也未能对突发状况做出安全反应,成为主要诉讼理由。

今年4月21日,新能源汽车创企Nikola创始人兼CEO特雷弗·米尔顿在推特上发文表示,公司在向美国专利和商标局提起的申诉中,所拥有的专利并没有被判定为无效专利,特斯拉要求其修改专利的申请也已经被驳回,赔偿金额高达20亿美元的专利侵权案还会继续。

这起案件要追溯到2018年,Nikola起诉了特斯拉,称特斯拉卡车Semi车型与Nikola One卡车车型非常相似,认为特斯拉侵权了该公司的设计专利,并索赔2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3月19日,夏普在日本对特斯拉提起诉讼,指控特斯拉侵犯其通信技术专利,向法院申请禁止进口Model X、Model S和Model 3这三款特斯拉车型。

2019年8月22日,美国连锁超市沃尔玛入禀纽约州最高法院,控告特斯拉公司在安装及检修工作中有“重大疏漏”,导致旗下公司生产的太阳能电池板多次起火。沃尔玛要求特斯拉移除所有的太阳能电池板,并赔偿损失。

2018年5月28日消息,据国外新闻媒体报道,因认为马斯克和其他高管发布了有关Model 3产能的误导性消息,股东在去年10月份将特斯拉告上法庭,目前特斯拉正在寻求法庭驳回股东的起诉。

特斯拉能否真正享受补贴成疑

4月23日,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新政首次设置了价格门槛、年度补贴数量上限,其中最值得关注的,当属“新能源乘用车补贴前售价须在30万元以下(含30万元)”。

4月24日,特斯拉中国官网显示,中国制造Model 3标准续航升级版和长续航版售价分别上涨4500元和5000元,根本原因是新能源补贴新政所致。

但4月30日,特斯拉官方微博发布消息,为了让更多中国消费者能够轻松的享受到更优性价比的特斯拉产品,同时满足国家新能源汽车补贴要求,中国制造Model 3标准续航升级版价格将降低至人民币30万元以内。

5月1日,特斯拉中国宣布,中国制造Model 3标准续航升级版的实际价格由30.355万元下降至27.155万元。

特斯拉对外事务副总裁陶琳表示,公司希望国产Model3标准续航升级版能符合中国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而降价初衷是希望消费者能享受到新能源乘用车补贴,并非占领更大市场占有率。

汽车行业观察员张志良对财经网汽车表示,这能够准确的看出特斯拉通过深思熟虑后还是决定要吃这块补贴,因为这确实是一块很大的竞争资本,在国内造车新势力不断追求品牌向上以及传统车企逐渐加大对新能源的重视程度的情况下,特斯拉确实需要拿到新能源的补贴政策以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但同时国家的政策也可能进一步作出调整,直到特斯拉无法承受。

如果特斯拉拿不到政府补贴的话,其对国内竞争对手肯定会施加一些压力来保证自己的行业优势。

特斯拉施压小鹏汽车

除了曹光植案件,小鹏汽车之前还有两次陷入知识产权纠纷。

2018年7月,苹果前员工张小浪因涉嫌窃取商业机密罪被美国联邦调查局(FBI)逮捕、起诉。张小浪之前在苹果公司无人驾驶研发团队工作,负责设计和测试电路板,2018年4月辞职,之后加入小鹏汽车。诉状称,他从苹果公司离职前,将一份无人驾驶汽车的机密设计图下载到个人笔记本电脑上,并试图离开美国,但最终在机场被捕。

在特斯拉对小鹏汽车的最新控诉中,特斯拉表示寻求小鹏汽车与 2018 年初针对张小浪提起的刑事案件相关的所有文件。特斯拉认为:张以前在苹果公司工作,使用类似的方法,挪用雇主的无人驾驶商业机密,并加入了小鹏汽车。这两种情况的相似性越大,两个案子纯属巧合的可能性就越小,而且更有可能是有计划、协调和蓄意安排的结果。

2019年1月,彭博社报道称,FBI逮捕了苹果工程师Jizhong Chen,原因是Jizhong Chen涉嫌窃取数千个苹果公司商业机密文件,并试图将这些文件提供给小鹏汽车。苹果安全部门发现其拥有数千份包含苹果知识产权的文件。但小鹏汽车方面发布声明称,小鹏汽车从未收到此人的求职申请,也没有与该人士进行任何有关招聘或业务方面的接触。

另外,特斯拉表示,该公司至少有5名前员工跳槽到小鹏汽车工作。

2017年10月,原特斯拉Autopilot无人驾驶系统的核心开发人员谷俊丽加盟小鹏汽车,出任无人驾驶研发副总裁。

何小鹏曾表示,小鹏汽车与特斯拉同为造车新势力,企业之间的人才流动是正常的。

不过,谷俊丽已于今年3月前以“个人发展及家庭原因”离开小鹏汽车。

小鹏汽车声明称,谷俊丽的离职不会影响部门或者原有业务的正常进行。目前,小鹏汽车的无人驾驶团队由原高通无人驾驶负责人吴新宙带领。

一位电动汽车行业观察员告诉财经网汽车,此事件曝出时间正好在小鹏P7上市的前一两天内,也不排除小鹏汽车借此机会造势。让我们消费者意识到小鹏P7直接对标特斯拉,在技术上可以与特斯拉同日而语,并且形象上又是一个被长期欺凌的弱者,可以博取消费者的同情心与关注。

结语:

特斯拉保持着行业领先地位,但也不断感受到国内造车新势力与传统车企追赶的压力,现在针对小鹏汽车持续施压表明,特斯拉慢慢的开始把法律战也视为牵制对手的一种竞争手段。小鹏汽车通过一系列动作已经具备造车资质和自己生产P7的能力,下一步应该还有上市融资的动作,P7的上市也已经完成品牌向上的开启,双方的竞争势必将更加激烈。